各情各景(5)
曾慶潭 Ching-Tang Tseng
ilikeforth@gmail.com
Hamilton, New Zealand
25 November 2010
這一篇介紹我們在紐西蘭的幾項日常生活。
每逢週五,輪到我們居住的這一個地區收集垃圾,這件例行的人生事務,看似單純,但並不是乏善可陳,進步的社會,可以把垃圾處理的工作做得很好,落伍的社會,垃圾處理會是嚴重的環境維護問題。
第一張照片,顯示我們這裡如何丟垃圾。週五清晨,一般住家就自動自發的將三件垃圾堆放在自家門口的路邊草地上。
第一件是一個藍色的塑膠籃子(crate),是市政府統一訂製後分配各家居民使用的標準籃子,而且只能使用這種籃子回收指定物品。平日,裡面放的都是這一星期家中累積堆放的可回收瓶瓶罐罐,玻璃、金屬、塑膠三種材質的都可以放進去,專門回收此類垃圾的收集車駕駛員兼任收集員,很容易將物品分類丟入車中,因此,可以駕著回收車逐戶收取。住家居民得特別注意!無可回收標誌的物品,除金屬罐外,絕對不能丟進去,否則不收,並將原物歸還原物主。換句話說,台灣來的玻璃或塑膠瓶罐,不收!因為回收人員看不懂任何標示,有理由認為瓶罐裝過有毒物品,不能再要。金屬回收物品,只回收金屬罐。
第二件是紙類垃圾,任何廢紙或其製品,例如:承裝雞蛋的托盤,均歸此類,收集方式沒有規格要求,可以裝成一紙箱,也可以裝成一塑膠袋,亦或就捆成一包,都能接受,唯一的要求就是:紙垃圾必須減容到最小體積的程度,也就是說,大紙箱不能不拆就堆放出去。另一輛專門回收紙類物品的回收車,通常都配屬了總共三名的回收工作人員,可以快速收集這些紙垃圾,回收車只在每條街的寬敞處停車作業。紙垃圾的收集數量沒有上限,我曾經為一位台灣朋友,一次丟棄 12 大紙箱的『灌籃高手』(原為錯誤的摜籃高手修正為灌籃高手)沒營養日本漫畫書上百本,收集作業人員還特別進來敲門道謝,我從不丟棄書本,沒營養的漫畫書、電話簿、宗教書、無聊雜誌則會及時丟棄。
以上兩類垃圾的回收作業,顯然有利可圖,工作人員做起事來也勤快的很,因為他們可以為營運公司創造收入。這樣子回收這些垃圾,居民、市府、營運公司及其工作人員都能全面獲益。
第三件是一個大型黑色塑膠袋,內裝大家一致公認應該掩埋掉的垃圾,這種東西一路處理到底都無利可圖,而且還得另行花費。塑膠袋是從購物中心買來的,目前大約是每五個 1.3 元紐幣,塑膠袋也有土黃色的,但較少人使用。按規定,塑膠袋不可以裝入超過 20 公斤或 60 公升以上的物品,一般通常只裝了 10 公斤左右,太重了,袋子會破,承受不了。危險的垃圾品,例如:碎玻璃、有刺尖銳物品,要包裝到不傷收集人員的程度,才能裝入。
市政府發給居民的垃圾收集宣傳通知單上這樣子敘述:
The Waste Guide:Help us to sort it out
● No more than two bags per household (maximum 60 litres in size or 20 Kg in weight each).(長期以來,通常一家每週只丟一袋)
● Cardboard boxes and bins (指的是那個藍色的 crate ,想使用兩個以上,就都得向市政府另行購買)are not acceptable containers for refuse.
● Tie bags securely and leave at kerbside separate from recyclables.
● Put bags out by 8am on collection day.
● Please do not put bags out too early as dogs (我個人認為:應該是 cats 而不是 dogs ,因為街上沒出現過流浪犬,貓則到處都是)can scavenge and cause litter.
● Please wrap broken glass or sharp objects.
大家可以練習讀一讀簡單英文,前文已經大致敘述了內容,因此不再翻譯。
此地收垃圾的情況,可以跟台灣各地的市政比一比,但不要說誰好誰壞。因為,這裡的數據顯示,本市有十四萬人口,總共五萬兩千戶居民住家,市政府已經負債 6.95 億紐幣。掩埋垃圾,規定一律採用大塑膠袋,也是政商勾結後的惡劣政策,不值得學。本市是一個與我移民前的老家──桃園龍潭規模相當的都市,彼此比較一下,可能尚稱恰當,其他都市大概只宜以人均數據來參考了。
每年回台灣時,我依然需要每天丟垃圾,可以見到鄉親家中每天產生的垃圾確實不少,台灣的生活空間比較狹窄,垃圾不能堆放,不得不每天丟棄。但是,排除可回收垃圾不談,想保持每家每戶一星期低於十公斤的垃圾產生量,辦得到嗎?十五年來,我們卻一直這樣過日子,還常有垃圾太少,該星期不想丟垃圾的情況,我們移民來此,並沒有增加紐西蘭額外的垃圾負擔。
紐西蘭的生活空間較為寬廣,我家佔地 1012 平方公尺,院子內的有機庭院垃圾(Organic garden waste)當然也不少,但是,完全可以不列入與台灣的比較。因為,我們比較勤勞,十五年來,這些東西都被我處理成堆肥(compost)了。去年二月,我在網文『學學老圃』中也說過,根據『物質不滅定律』物質不會消滅,物質也不會無中生有,只要屋主勤勞一點,有機垃圾與堆肥形成的自然循環,絕對能令這種垃圾平衡成零。十五年來,不但紐西蘭的院中情況如此,我每年回台灣處理自己老家院中的雜草、樹木,又何嘗不是如此?
紐西蘭一般住家都得自割門前草,我們這一條街門前的公有草地還特別大,第二張照片可以顯示我正在割草:
這張照片是這個月才拍攝的,穿著夏天的短上衣,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以上,而且還穿往全世界各地照相留念過,我可以找出上百張穿這件衣服照相的照片。台灣的親友見到這件衣服,一定非常眼熟,它是台灣製造的衣服,耐穿、耐洗,我特別愛穿,穿到不能穿了以後,我還會留下來當紀念品。
我們這裡,夏天平均兩星期就得割一次草,冬天則可以兩個月才割一次,割下來的草倒進菜圃邊自行安排的堆肥區,第三張照片可以顯示:
照片中堆肥的左側,是一塊菜圃中的特別保留地,專門保留給一株南瓜種植之用。今年四月份的前文『我們還是差不多先生嗎?』文中提到過,貧瘠新墾地、一般菜圃地、此一特別保留地,分別種了南瓜後的收成比例為 0.5 比 3 比 26 ,比值差異這麼大,說明了這一小塊保留地有多特別。今年的南瓜苗剛育成六株,專種一株就夠吃一年了。
連續幾篇各情各景,分別介紹了我們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事務,都是相關於民生方面的事情,可以提醒大家,注意自己的國情與國景。
台灣不都是為了要選出肯為人民工作的民意代表或首長,才辦理這麼多的選舉嗎?選舉之前,誰跟大家談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、可以把人民生活改善得更好的市政建設問題?那樣的選舉,可以稱作民主嗎?不對!那叫『耍賴』,參選人假民主之名而『欺騙』,選上之後,更是無法無天。每逢選舉,各方人馬都高喊言論自由而亂罵,那叫自由嗎?不對!那叫『亂來』,政客煽動道友反自由而『硬拗』,胡說八道,選上之後,政客更是絕對『亂來』的為民喉舌,誰敢動他?
換句話說,台灣根本不民主而是『耍賴』,反民主。台灣根本不自由而是『亂來』,反自由。台灣曾經真民主、真自由過,那是在出現街頭運動之前,目前已成歷史,現在只能追憶。
社會上的惡勢力,所佔比例通常都不高,可是這些人很容易結成幫派而胡作非為,領頭的擅長於鼓動盲從道友衝鋒陷陣,他們卻躲在後面吃香喝辣,享盡掏空、貪污、受賄、政商勾結、欺壓別人的所有好處。我在台灣時見過真實景象,搞街頭運動後死掉的道友,其親人因深覺下西下症(台語丟人現眼的意思),而公開要求將骨灰送去菜堂(野廟的台語俗稱),以免沾辱了家門。唉!太不值得了,多少年過去了,只剩下我這個反對您當初糊里糊塗喪命的同胞還會懷念您。
許多長期失望的一般老百姓,心態上早就只顧一己之私了,誰還想跟誰團結?民主、自由有用嗎?單憑兩千三百萬分之一的力量,根本無濟於事,結成幫派才幾千幾百人的惡勢力,就足夠剝奪您的言論自由,威逼您噤聲,這叫民主、自由?更不用談平等了,它排在更後面。
看一看這個網頁的各情各景,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可是比較之後可以發現,其背後都隱藏了來自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迫害,時代在進行,不一定進步,但都是政客在為非作歹,只有他們在操縱民主、濫用自由、毀滅平等,這樣的民主、自由、平等,不能再要了,我們需要新思想、新主義。
附註 : 20241020 重新整理後貼出。
2 則留言:
摜籃高手→灌籃高手
好吧,就『灌』不用『摜』。
書是三年前運回家就立刻丟掉,現在想要查證也不可能了。
我看您的個人閱歷,還學日語,應該是您的『灌』才對,我的『摜』不對。
我很會游泳,根本不懂籃球,但我挑字時考慮過籃球是用『手』打的,跟『水不水』好像沒有關係,而且那個動作豈不就是把球『摜』壓下去就算了?所以就挑了『摜』字,是心理根據,可能不是正確的書名。
反正那種書也沒營養,講錯了不太覺得嚴重,改正過來倒是應該的,正視聽是寫文章的責任。
好像不管我寫那一種文章,您都看啊?您是可以學習的好對象,具有近代新作業系統的堅強實務背景,可惜單憑網路連絡不太方便,否則找幾個伙伴,我再向大家學習,一定可以轟轟烈烈的搞出一點特別的東西來。
謝謝指正拙作。
張貼留言